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2025年的金融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。从外部看,特朗普2.0时代开启、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、地缘政治风险常态化;从内部看,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有待提振,稳住资产价格被视为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抓手。在此背景下,投资者该如何穿越迷雾,下好资产配置这一盘大棋?股市、债市、汇市、楼市的机遇和风险各有哪些?为厘清上述疑惑,记者连线了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。
伍超明表示,货币政策在需求不足时存在“软绳效应”,财政政策应当一马当先。债市方面,1.6%左右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对“适度宽松”存在抢跑,且基本面好转可能为债牛带来变数。汇市方面,央行稳汇率能力不容置疑,但合理范围的双向浮动有利于缓冲外部冲击。楼市方面,从国际经验看,止跌回稳需看到交易量上扬、库存回归正常、居民收入和信心提升以及政府的积极介入。股市方面,新质生产力、服务消费和红利类板块机会更突出。
伍超明。资料图
“货币如绳,可拉不可推”
《21世纪》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提出了财政货币的“双松”组合,您曾提到货币政策在需求不足情况下存在“软绳效应”,财政政策发力可为货币政策打开空间。能否讲讲什么是“软绳效应”,以及您对2025年宏观政策力度和节奏有何预判?
伍超明:“软绳效应”是指货币政策就像一根“软绳”,高通胀时可以拉住过热的经济,一收就灵;但在低通胀时期,由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,宽松的实际效果可能与预期目标存在差异。这不是说低通胀时不需要“宽货币”,而是说此时“宽货币”向“宽信用”传导更依赖“宽财政”,即通过政府加杠杆来扩大总需求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今年财政政策应一马当先,货币政策更多是配合发力。
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最重要的表现在“量”,也就是财政支出规模要加大。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将较去年提升,达到4%左右的水平,对应财政赤字在5.6万亿元至5.9万亿元之间,比去年增加1.5万亿元至1.8万亿元。货币政策方面,仅从“适度宽松”四个字就断定今年降准降息幅度更大可能并不恰当。事实上,去年货币政策在执行层面已是“适度宽松”,全年降准1个百分点,下调政策利率30个基点,力度均为近年来最大。
从历史经验看,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或更多指向推动信用有效扩张,对降息的指引并不绝对。2008、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曾将货币政策定调为“适度宽松”,但2009、2010年央行并未降息,原因在于其已经实现了信用扩张目标。历史经验也显示,信用扩张后才会有需求和物价回升,因此后续货币政策的关键在于推动社融、信贷增速止跌回升。
今年债市将维持宽幅震荡
《21世纪》:2024年以来,债市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,10年期国债收益率正式步入“1”时代。您怎么看今年的债市表现?
伍超明:讨论债市离不开对货币政策的理解。“适度宽松”实际上是2024年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的一部分,今年的宽松力度未必会比2024年大很多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债市要警惕两个“预期差”,一是对“适度宽松”的抢跑,据测算,1.6%左右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计入30~50BP的降息预期,消化了今年的潜在降息空间。
二是要注意基本面因素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刺激需求,基本面和通货膨胀也会有所反映。根据历史经验,国内利率走势主要由经济增长、物价等基本面因素主导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与名义GDP增速运行趋势较为一致。我们预计,为提振信心与预期,2025年实际GDP增速目标继续设定在5%左右概率较大,同时价格总水平有望“合理回升”至正值,名义GDP增速将高于2024年约4.2%的水平。
除了两个“预期差”,厘清央行货币政策思路可能对研判债市有一定参考价值。央行提到要“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”,这不仅是降低名义利率,也要关注实际利率,而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,即降低实际利率有两种方式。
一方面,可以把名义利率打下去,即央行可以降息,另一方面,可以把通货膨胀率拉高,也能把实际利率降下来。刚才我也提到,低通胀时货币政策存在“软绳效应”,此时财政政策应一马当先,通过政府加杠杆去扩大总需求,进而提高通胀水平。财政部也已明确行动,2025年“提高财政赤字率、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增加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”三大增量政策和2万亿元的化债资金有望改善债市的供需格局,进而给债市带来一定调整压力。
整体来看,今年债市料宽幅震荡,可重点把握波段机会。从短期看,面对外部不利影响加深和国内居民、企业、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处于修复周期的基本面,实体融资成本要继续稳中有降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。从中长期看,受人口数量减少、老龄化加深等因素影响,中长期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也并未改变。
央行稳汇率能力不容置疑
《21世纪》:开年以来,在岸、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7.3,央行已通过发央票、暂停国债买入、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方式稳定人民币汇率。您怎么看2025年的人民币汇率?
伍超明:汇率本质上是两国经济基本面在价格上的反映,是一个相对价格。保持一定程度的双向浮动其实是好事,用经济学术语来讲就是外部冲击的缓冲器,对国内基本面以及国计民生各方面有保护作用。
央行的态度是一贯而明确的,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,这不是要让人民币汇率固定,也不是要守住某个点位,而是要保持一定弹性,且不能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,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预期。开年以来,央行多措并举稳汇率,就是要遏制单边性贬值预期,避免汇率过度脱离经济基本面。而且央行的汇率工具箱非常充足,再加上3.2万亿美元以上的外储,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不容置疑。
我们认为,今年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可能对国内经济和出口企业带来一定冲击,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适度走贬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,也能够发挥一定的缓冲效应。同时,我国经济基本面仍有坚实支撑、且中美利差倒挂幅度难以进一步扩大,也有利于汇率稳定。总的来看,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可能加大,这种高波动、高弹性的现象是正常的,无需过度解读。
“他山之石”助楼市止跌回稳
《21世纪》:去年9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“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,12月政治局会议又强调“稳住楼市股市”,房子是居民家庭资产中的“大头”,想请教一下我国楼市如何止跌回稳,什么时候能止跌回稳?
伍超明:我们做了一些研究,也回顾了国际上一些房地产危机的始末,并整理出四点常识性的经验。第一是先有密集的成交量,才会有价格的止跌。第二是库存或空置率降至正常水平,价格才能止跌回升。第三是房价泡沫出清、购房成本下降、收入合理增长,房价才有回升可能。第四是政府要及时果断地采取非常规措施进行应对。
根据国际清算银行(BIS)数据,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调整了12个季度,如果参照国际经验还需调整10~11个季度,即2026年底或2027年年中能止跌回稳。当然,国际经验也不能完全“照搬”,容易陷入“刻舟求剑”的陷阱。比起具体的时点,上述四点经验可能更具参考价值。
针对以上四点经验,我还想提四点建议:一是提量,取消各种增加交易成本和限制性的政策措施,并支持市场化出清;二是降本,建议2025年非对称性降低房贷利率,让老百姓买房负担降得更快一些;三是增收,保持经济增速的合理增长,企业才有盈利,老百姓才有就业有收入,才有余钱和信心去买房;四是去库,收储存量土地和商品房的政策措施也应落实到位。
A股结构性机会仍然突出
《21世纪》:2024年贵金属、QDII基金还有红利类资产表现不俗,您认为今年哪几类资产会更具性价比?
伍超明:今年国内外不确定、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,经济、物价回归良性循环需要一个过程,A股将在预期、政策和数据驱动之间轮番切换,板块之间的轮动依旧较快。但总体而言,科技成长、服务消费等增量领域的结构性机会更突出,去年备受追捧的红利类板块仍受青睐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放于九大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二位,并明确提出要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。政策利好之下,建议重点关注AI、机器人、半导体、低空经济等科技创新领域的机会。
消费板块也很有潜力,特别是与内需消费升级相关的服务消费以及潮流新兴消费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“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,扩大服务消费,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”,还强调“积极发展首发经济、冰雪经济、银发经济”,可见服务消费是2025年扩内需的重要发力点。潮流新兴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供需共振下景气度也有望持续。
高股息红利板块仍将受追捧。一方面,今年外部环境不确定较大,红利板块的避险属性具有吸引力;另一方面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“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”,红利板块有望吸引险资等耐心资本;此外,低利率时代下,红利板块有稳定现金流,性价比优势凸显,建议重点关注央国企红利板块。